香港點註腳集 20100203-7 辛笛


辛笛1985來港,黃楚喬當時正在拍攝她的「我的藝術家朋友們」系列,於是便約了辛笛來影室拍照。三四十年代出版的文學書,在六七十年代,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大都已經絕版而沒有正式再版了。當時香港幾家出版社如未名,藍馬,波文等提供的非正式版本剛好填補了一些小縫。我手上的辛笛「手掌集」便是香港其中一個出版人據星群出版公司1948年的原版盜印本。連版權頁也是原來的,版次依然寫為第一版,冊數為西報紙本一千冊。幾可亂真。當然,盜印本印數也不會很多。我們告訴辛笛這個香港版本,並要求他簽名留念。雖是盜印本,也算是個款定本。辛笛回國後寄了一冊「辛笛詩稿」給我們。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辛笛詩稿」收其1933年至1982年五個時期詩作百餘首。辛笛於自序提到文革十年,篇章失佚。編書時他的第一本詩集「珠貝集」(1935)遍尋不得,而「手掌集」則據香港友人寄來的書商私自影印本。


附件:

香港點註腳集 20100203-13 辛笛也斯


(左)辛笛(右)也斯。1985年,香港。

香港點註腳集 20081025-130 父親(李保淦)攝影助手


自從開始了自己攝影業務之後已很少有當父親的助手了,想來只得三數回。先施公司於1900年開業,80週年的時候父親替他們拍攝公司年報封面。香港九龍先施的所有職員齊集在香港中環的木球場,大家組成80字型拍一個合體照。馬氏的董事站在最前排。父親當時用的LINHOF 4x5大片幅照相機如今已歸我廄中所有,當然也包括了如APO-LANTHAR及150mm XENOTAR 2.8等中古名鏡好物。我負責的是在他右方用HASSELBLAD中片幅機同時進行幾下轉軟片按快門等動作,這只不過是爲主機假若有甚麼閃失時所作的一項保險耳。我替父親當助手最清晰而又矇糊的記憶應該是在六十年代,當時還是一名小學生。有一段時間幾乎每天都要往荷李活道一帶拍攝古董。有時從一個店子到另一個店子,我負責的不過是提拿裝著三腳架袋子而已,有時也會負責那個較重的革皮見方包子,包子裡面便是前面提到的LINHOF以及其他測光錶,膠卷,中片幅轉換匣等小物。古董店主人與父親的關係也變得如客戶如友的混雜。要是父親當時鍾情於文字,他大可寫一本像樣的好物過眼錄。那時候我對古物與攝影兩者都沒有產生感情,不過下意識裡被植入了甚麼抽象煙塵,還是後來才想出來的事。人也逃不出他過往吸過的空氣,今天吃的食物的別緻基因也令他將來與前人大異其趣。當我與黃楚喬的業務稍上軌道的時候,父親已開始淡出攝影漸漸退休了。另一回我還能記起替他充當助手的是拍攝合和中心。我們要從港島山腰下望落成不久的合和中心,一幢60多層的建築物。照片也要有它周邊環境,不然英雄從空間孤立下來也不外是一塊平面的三合土。這回拍攝卻用了我的SINAR 8x10大片幅機,我掌機。在一張8x10吋的底片,180mm鏡頭剛好盡用了它所能及的涵蓋面。我們選了一天只有十來分鐘的「魔幻時刻」傍晚時分。拍攝是用來放成一張巨大的照片罝於某董事的辦公室內。主角不說了,照片放大起來後,前排那幾座建築物室內卻明亮通透,飯桌沙發人物耍樂清晰得足以款款敘事。當時對於當代藝術的認識還是矇糊。要不然,那些關於照片與被攝物比例還原思考,超寫實極致描寫,或私生活內外張望等等問題,一定會成為工餘的附屬物。

香港點註腳集 20091228-34 橫濱


左是李志芳,右是飯澤耕太郎。我於正中,手持CONTAX Tvs。1996年5月,橫濱。飯澤耕太郎策劃 「香港變奏 - 香港寫真之現在」。參展攝影師包括:趙嘉榮,朱德華,高志強,黃楚喬,李家昇,李志芳,廬婉雯,謝至德。(1996年5月31日至7月14日,TOWER GALLERY,日本橫濱)

香港點註腳集 20100203-12 梁家泰


梁家泰,1981。人們都稱他泰叔,也有稱梁伯。我看他也一如頑童,這個攝影師,當他易位變成一被攝者時便鬼臉,歪咀,吐舌等層出。當天也不無例外。論香港的攝影,他也是一位泰斗罷。他開始比我們早。早期的影室設在鳳輝台22號,所以影室採名爲camera 22。後來他遷居後也沿用此名。後人如不明此典往往搔頭費解,猜想他可能坐擁22台名機也。與大部份職業攝影師一樣,梁也是「器材敏感候群症」一族,他在你的影室會打量你的燈棚風景多過你的心路歷程。他也是多方面的。不如大部份香港攝影師般興趣專門獨一。他與麥顯揚,林懷民等人甚篤。在香港眾多攝影師中,我們算是非常近友。常把酒談風。當年大家均爲商業攝影之初哥,酒後笑談問他何不斷臂發展自己的攝影私家路。未幾,見他廣收廣告公司所得之舊帳,自資朝西藏去拍攝可也。勇哉。此後幾年見中外所拍中國之影像者,大多都不能及梁。梁之較早起步亦可掛一功耳。1986年我在秋螢詩刊發表過一詩:「梁家泰影室」,詩寫於八十年代初,影室所指即鳳輝台舊址。抄錄於此,算是個補充:


「梁家泰影室」


梁家泰影室
青島啤酒半醉在地上
疲倦了背景紙
倚著一個一個古舊的窗花

低低的顏色和高高的牆
籐椅沒有聲音
貼在一張灰色的背景上
我們開始聽唱片
爵士先生從兩邊的喇叭櫃裡跳出來
你偏選了那張不是立體聲的思凡

轉角有一個穿著時裝的木人把手伸出來
我伸手去拉拉她的帽子
你也喜歡早上那面過濾過的陽光嗎?

梁家泰先生說:
我需要一套新的閃光燈

香港點註腳集 20100203-15 鄧旺蟬(黃楚喬的外祖母)


鄧旺蟬,1981。我們都習慣稱她婆婆(音paul paul,兩字均讀上聲),她已經去世多年了。關於她,本應該是由黃楚喬來寫。認識婆婆還是在七十年代中,我和黃楚喬開始交往之後的事。我只知道她好像有一點日本的血源,而且,還諳一點日文。黃楚喬拍那組照片,她是唯一只需要拍兩張底片便足夠的人,黃楚喬拍到第二張便說已經到了。婆婆站在那方形閃光燈之右,她默然,安詳自下方泉湧而上。和暖如許。寬容歷久不散。難怪早期的人像照,被攝者可以立或坐十分鐘而不動容,真心平氣和也。

香港點註腳集 20100203-26 許鞍華


許鞍華,1981。在黃楚喬拍攝的那組照片,基本上是每一個人都用很不同的姿態走進那素白色的佈景裡。當時,許甫進來就是帶著她的笑容。她一度寬身平和的恤衫,明快。和她的笑容一樣,好像某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她剛巧在樓下路過。

香港點註腳集 - 黃楚喬「我的藝術家朋友們」


昨天一口氣上傳了三十來張照片往香港點。這些照片都是重拍自黃楚喬的一個在1980至81年間所拍的人像系列 -「我的藝術家朋友們」。其實這裡卻泛括了朋友,作家,親人等,只是她沒有採用一個全括式的題目而已。她那輯照片,1981年在我們的二人展展出過。照片全都是用4x5大片幅拍攝,每回拍2至12個底片不等。他日有甚麼機會再把這組照片細細談。把這些都收進香港點是覺得這些都是我們對香港實在的記憶的一部份。我採像時與其他的有點不同,是這回盡量納入了原來影像的大箇部份。換句話說是想大量地保留下黃楚喬原來所拍和所捕捉的。雖然,有些照片所選的不是黃原來所(官)選的影像。我重拍的是根據黃的4x5直印本(contact print)。對結像質素大家有著不一樣的要求罷。黃楚喬這組照片展覽時是採用16x20吋的纖維銀鹽像紙,照片全都是在雲咸街69號我們當時的影室拍攝。這裡的附圖,我選用了一幀黃楚喬拍麥顯揚的(原本)。這張照片,麥曾用過在他的展覽塲刊,及後也曾用於他逝世後一個大型回顧展所安排出版的書冊之封底。

香港點註腳集 20100203-31 蔣芸


蔣芸,1981年。蔣芸來影室時給我們帶來了一大束滿天星。黃楚喬約了她來是爲她拍照。看蔣頭上束了一條小辮子,一身絹白的唐裝襯衣,布地有著規則排列的暗花圖案。當時,蔣是清秀雜誌主編。

香港點註腳集 20081025-71 「6.25版畫展」


左邊的是黃健豪,至右的是陳幼堅。1980年,香港藝術中心「6.25版畫展」開幕。板畫會於1979年成立,我是其中創會會員,「6.25版畫展」是該會的第二回展覽(是次因事,我沒有參展)。展出作品是以不超過6.25平方吋爲限,故名。圖正中黑背者應爲郭立熹,郭於去年(2009)逝世。此并作紀念。